close

  ■街談
  4usb日凌晨,媒體發佈了“網絡炫富女”郭美美涉嫌賭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隨後發佈了多條微博,表示“三年謠諑也許並非一朝能清除”,但在昭通地震營救的關鍵時刻,“請忘記郭美美”。
  (相關新聞見今日本報A1mSATA6版)
  郭美美涉賭落案,澄清記憶體了“傍名”紅會、惡炒上位的事實,“躺槍”的紅會像蒙冤昭雪的孩子一樣,放下信任危機的負累長吁了一口氣。
  郭美美的謠言觸動慈善信任的“多米諾”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。謠言的終結雖可以為單純的個體事件畫上休止符,卻無法替代對慈善透明與信任的反思。就紅會而言,“郭美美事件”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從輿論澄清到成立社監委,從重啟“郭美美事件”調查到社監委職能的再定位,一次又一次的努力,都因為“自證清白”的尷尬最後無果而終。相反,一次又一次的折騰,在紅會難以差強人意慈善信息公開的語境中,被一而再當成了詬病的標靶抗癌食物。在前後長達3年的時間里,公正而具權威的第三方強有力調查始終缺位,也加劇了社會的懷疑。
  “郭美美事件”之後,嫣然基金、壹基金等多家慈善機構,都相繼陷入“曝黑”的漩渦,公益慈善的公信力不斷遭遇到挑戰。錶面上看,它們與紅會“郭美美事件”沒有直接聯繫,但是就手法而言幾乎如出一轍,靠的都是微博曝光和輿論發酵,唯一不同的是郭美美的“炫耀”更香艷更具挑逗性。這些事件,不管是謠言還竹北售屋是爆料的監督,都畸生在慈善說不清道不明的環境中。慈善體制的軟肋,使得它們成為“病毒”攻擊的後門。
  某種意義上講,“郭美美事件”還是中國公益慈善發展進程中的必然,沒有“郭美美”,也還會有“張美美”、“李美美”。一條微博、一段謠言能夠摧毀一個公益機構、影響整體公益慈善,不是謠言太恐怖,也不是公眾太盲目,歸根到底還是慈善太孱弱。在公眾目力難及、運行缺少規則的環境下,建設慈善公益的信任遠超過了單個公益慈善機構的能力。
  “忘記郭美美”難紓慈善信任焦慮。公益慈善的信任並不來源於某個公益機構,而是來源於制度機制與運行規則構築起的制約有力、公開透明、規範有序的整體環境。眼下的困境,急迫要求國內慈善公益順應社會發展,推動公益慈善的社會化。一方面,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,放權社會,政府應加快慈善公益退出步伐,實現“管辦分離”;另一方面,加快立法進程,逐步完成社會公益的權力治理向法律治理的華麗轉身,讓所有的慈善公益都在同一規則下運作,接受政府部門監管、社會組織和公民監督。慈善公益改革在路上,還需要加快步伐。
  □木須蟲
  (原標題:該如何告別郭美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q76tqdisz 的頭像
    tq76tqdisz

    鄭融

    tq76tqdi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